央视《千年古县-湖南耒阳》摄制组深入仁义乡解密“公祭大禹”
央视《千年古县-湖南耒阳》摄制组深入仁义乡解密“公祭大禹”
12月11日,农历十月二十,上午,最近的一波寒潮刚好在那天到来。天气仁义乡邝庸村的“禹王宫”内,三十多岁的周大哥在殿堂前小心翼翼地生起了一小堆柴火。
当然,周大哥不是在烤火。在庙堂圣殿烤火,是对神明、圣灵的大不敬。可是,在这种地方烧香火,可以理解;烧起一堆柴火,还那么认真,这是为何?来自外乡的人们,有些看不明白。
与此同时,隔壁栗山村正厅屋大厅,几位大汉抄着耙子、木棍、长凳,闪来跳去、呼来喝去,打得虎虎生风。大伙都不敢近身,也非常不解。(武林高手、武林大会)
在厨房围着火炉聊天的时候,又听见村里人说,村里不少在外打工的后生青年,陆陆续续都回来了,有人大清早就起来练武,准备大显身手。
大显身手?更令人匪夷所思了。他们这是想干什么?
当天,央视《千年古县·湖南耒阳》摄制组来到了这里,近距离解密仁义乡“公祭大禹”。
祭奉禹王:乡俗独特的仁义
禹王宫,就是供奉夏禹王的庙宇。
在耒阳其他地方的庙宇,供奉的都是各路神仙菩萨。仁义乡,是唯一一个乡民祭拜禹王的乡镇。习惯为每年一小祭,三年一大祭。
12月11日,当地的“丹青师”周大哥在禹王宫内忙个不停。烧火,是把一种特殊的木材烧成炭,然后加入桐油,配合各种色剂,制作成各色染料。连续1个月来,都是如此。
原来,每逢大祭,殿内的雕像都要重新上色。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制作特种染料,为殿内的雕像上色刷新,并且在祭祀的时候担当祭司。
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、舜齐名的贤圣帝王,他最卓著的功绩,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。此外,他还划定了“九州”,创造了“国家”。供奉神仙,源于信道;供奉菩萨,源于向佛。供奉大禹,是为何故?其实祭祀大禹的历史,远远早于祭拜神佛。
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(今浙江绍兴市南),仍存禹庙、禹陵、禹祠。从秦始皇开始,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。而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,道教则到了东汉时期才创立起来。
记者尝试用比较科学的说法,来做个简单的阐述:祭奉对象的不同的根本原因,是不同时期、不同地域人们生活、意识形态的差别造就的。
祭奉禹王,衍生于原始农耕文化,当时的九州大地,江河泛滥、时而生灾,大禹治水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民生问题,这也是为什么大禹备受尊崇、祭奉大禹早于祭奉神佛的原因。祭奉神佛,则是原始农耕文化时期进入封建阶级文明时期的衍生品,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成熟的阶层划分,上层阶层有了一定层面的精神追求。
历史上,仁义乡农耕地位最重、农耕文化比较发达,造就了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。目前,仁义有耕地面积2.5亩,茶山面积6.5万亩,依然是全市农业重镇。
为民解难:禹王在这做过客
虽然仁义乡民们自己也说不清当地祭拜禹王有多久了,但毕竟这样的文化不会无中生有,只不过早期祭奉的形式可能不如今天隆重、完善。
在仁义乡,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
在治水的过程中,禹走遍天下,在仁义十里洞一带有过停留。当时十里洞一带不是闹水灾,而是常年干旱。大禹了解到这一点,想帮帮当地人,但他想先试试这里的民风如何。于是化作一个浪人,走进一户农家问:“有开水喝吗?”农户说:“灶没生火,哪有开水?”禹问:“有生水喝吗?”农户回答:“水都没挑,哪有生水?”禹再问:“有潲水喝吗?”农户生气:“牲畜都饿,哪有潲水?”禹再问:“有尿水喝吗?”农户愤怒:“老天无眼,滴雨未落,人畜皆死,哪来尿水!”
禹听了叹了口气,什么也没说就走了。第二天,村民们反应过来了:“一般人怎么会问这么奇怪的问题?这人肯定不是凡人。”于是,村民们赶紧四处找人,把大禹请了回来,饭菜酒食招待。
经过深入了解,禹王意识到,之前农户的无礼,是因为天旱无产而无奈,遂教村民一法:在田地中凿井储水。这样一来,储了渗水、雨水,十里洞一带从此旱灾不再。之后村民们修建了庙宇,以回报禹王的恩泽。
如今的“禹王宫”,是几百年来几经易地、几经翻修后的模样,其最早雏形已不可究。记者根据传说和史料推测,仁义乡祭奉禹王的习俗应该已有上千年历史。
棍耙桌凳:武术之乡声威壮
12月13日,栗山村的正厅屋的两边坐满了人。前排的人手中都持着棍棒、耙子等农具,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工具。
拿着农具开会,真让人看不懂。问了村民才知道,一场“武林大会”在这里召开。他们在为第二天的盛典上的武术表演做预热。
坐在前排的,是附近几个村的“武林高手”。84岁高龄的欧阳老人耍了一套当地的拳法,苍劲有力、微风十足,他还能拇指撑地做上十来个俯卧撑;50多岁的栗大叔手抓桌面,双脚一蹬,倒立半空,他能这样保持十多分钟;60多岁的罗大伯光着膀子,抓起秤砣就忘身上猛砸,“铁布衫”功夫名不虚传……种种功夫,看得央视记者目瞪口呆。出镜记者小高想试试实战效果,特意借来一把耙子找人比划,结果三招就被拿凳子的大叔赶出了擂台线外。
村民手中的棍子、耙子、秤砣,甚至家里的高脚桌、屁股坐着的凳子,还有用牛角串起来的三叉戟,都是他们的“武器”。
原来,这里早期多盗匪,村民的生产生活时常受到威胁,为了抵御外敌,村民们自发创造了一些套路,农具信手拈来又不用再花钱买,遂成了他们独特的武器。据说,村里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修习过一点武术,人人都能比划上几招。以至于今天的仁义,获得了耒阳“武术之乡”的美名。
游龙舞狮:十里八村祭禹王
12月14日,一大早,禹王宫内外,人山人海。
这天,农历十二月廿三,是大禹的祭日,也是仁义乡民公祭大禹的日子。每三年一次的公祭日,是仁义乡民心中大过春节的大日子。这一天,十里八村的乡亲,甚至隔江相望的常宁老表,都会风风火火赶来,齐聚禹王宫,共祭禹王。在外工作的后生,也会准时赶回来,参与这次盛典。
与其他庙宇“拜章”不同的是,仁义公祭大禹是游祭。各村早早带来了他们各自的“龙”和“狮”,摆好了阵势。时辰一到,锣鼓鞭炮齐鸣,禹王、王母出殿,龙狮队伍紧随其后,从禹王宫出发,一路穿过各村游行。
禹王所经之地,家家户户,都烧着香火摆着果品迎供;观祭的村民,都会鞠躬叩首行礼。
游祭过后,参与公祭之村,各村共开一百八十桌斋席,共庆盛典。禹王的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,更重要的是,他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,创造了“国家”,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。
自古至今,仁义乡民祭奉禹王,也不只是简单的将大禹奉为神明、朝夕朝拜。更重要的是,表达了对他们对生活、收成的美好祈盼,对大禹治水、治国精神的尊崇敬佩。
如今仁义的部分田地,仍然存留下多口古老的储水井。大禹的恩泽,在这片土地延续不止。
如今仁义的男女老少,人人知家家道大禹治水的故事。大禹的精神,在这个地方传颂不息。(廖泽鸿)
图为现场部分图片。(摄影:李慧)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感动 | 同情 | 无聊 | 愤怒 | 搞笑 | 难过 | 高兴 | 路过 |
- 上一篇:小水镇泮圹村祖厅竣工典礼
- 下一篇:没有了!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